聚焦五大类固废治理 合肥市提速“无废城市”建设
- 来源:合肥生态环境
- 2023/6/6 9:26:3238530
【网 城市在线】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决策部署,市政府专题召开工作推进会,加强统筹谋划,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制定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着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各有关部门树立“无废”理念,协同发力,提速五大领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取得积极进展。
着力推进源头减量。坚持绿色转型升级,推动9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2022年合肥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肥西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1个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省级绿色工厂55家、绿色设计产品170款、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4个矿山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2022年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绿色生产面积12万亩,共建设化肥、农药减量示范区237个,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七连降”。庐江县、长丰县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肥东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获批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99%,2023年一季度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5.28%。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根据“2022年天猫双11绿色物流报告”减碳排行榜,合肥市名列全国绿色物流减碳大市第5名。
健全收集转运体系。完善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建成4个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不可利用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依托工业炉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焚烧。分区建成4个危险废物小微贮存转运中心,切实解决小量危险废物收集难、转运慢、管理弱等问题。建成生活垃圾投放点4814座,生活垃圾转运站16座,经改造后半数以上的中转站设有厨余垃圾专用泊位。入选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推进“两网”融合,建成再生资源回站点445个、乡镇分拣中心101个、再生资源产业园1个。构建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1 x”秸秆收储网络体系,建成70个标准化收储中心。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设立村镇回收网点957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巢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基本实现全回收。
提升利用处置质效。重点突破尾矿、工业污泥等传统大宗工业固废深度利用难题,强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完成省级验收,培育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上企业130余户,沙溪铜矿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实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预计处理尾矿170万吨。全市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9500吨/日,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焚烧”。建成3座餐厨垃圾利用设施,处理能力1600吨/日。着力补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短板,高新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蜀山区小庙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长丰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改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对全市建筑垃圾占比较大的工程渣土,按照“就近消纳、对口包保”原则,采取建设项目土地平整、城市生态廊道区域内洼地填平、提高道路标高等多种方式进行利用。实现五县(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引入第三方技术力量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评估成绩位居a级。加强信息化监管,督促产废和经营单位实时填报管理计划、电子台账、转移联单,固废信息系统内注册企业达4088家。危险废物总核准利用处置规模为61万吨/年,在集成电路行业创新开展废硫酸等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构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有序释放医疗废物转运、处置全链条能力,应急能力提升至常规能力的5倍以上。完成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提速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治理,加快推进龙泉山、庐江县、长丰县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启动肥西县、巢湖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全市污泥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连续2年组织开展畜禽粪污专项整治行动。
下一步,合肥市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个先锋”和巢湖“最好名片”优势,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开展九大类“无废细胞”创建活动,健全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奋力打造分类施策、城湖共治、创新驱动、产业支撑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