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智能交通行业迎来新机遇
- 来源:its智能交通
- 2022/9/15 8:39:1340577
【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交通运输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4%。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交通部门能耗普遍占终端能耗1/3。
当前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随着我国收入水平提升,出行需求、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乘用车保有量和货运规模将不断增速,交通运输将成为最难达峰也最晚达峰的领域之一。
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目前,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陆续发布“脱碳”“减碳”的长远规划。今年以来,比亚迪、长征汽车、汉马科技等国内多家车企相继宣布停产燃油车,欧盟计划从2035年开始在其境内停止销售、注册新的燃油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6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21.6%,提前实现发展规划的2025年目标。
其中,自主品牌车企位居前列。纯电动汽车持续走俏的背后,作为产业下游的出行行业也正在迎来新能源化。
据了解,目前一线城市发放的网约车证七成为新能源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动驾驶体现了纯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目前自主品牌车企也在积极布局该领域。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让汽车数字化、智能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同时也为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已并跑乃至领跑全球,进入落地的关键期。麦肯锡预测,到2031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万亿。
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主流,传统零部件企业和相关软硬件配套厂商都不得不加速转型,纷纷调整策略以适应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大势。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促进职住平衡
以我国为例,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9年年均增速在5%以上,预计到2025年还要增加50%。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交优先”上升到了国家高度,“绿色出行”已然成为全面共识。
据了解,不同出行方式碳排放强度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小汽车、出租车、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因此,居民整体出行方式结构决定了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高低。因此,从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我们还需倡导公众合理用车、提升出行结构的低碳化比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万,长距离通勤已成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城市中,有一部分人是由于通勤地点公共交通设施并不便利而更倾向于开车。同时,“出行环境拥挤”“对于弱势群体出行的设施安全性低”“等待时间长”“舒适性差”“无法保证准时点”“班次较少”等问题,也成为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的不满。
未来低碳的大型城市的交通模式一定不是以私家车为主体,而是要建立更便捷、更环保、低成本的轨道公共交通体系。
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通过探索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区域规划指标平衡与动态调整,以此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促进职住平衡优势。
业内专家认为,创新融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与公共交通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共享和发展空间。公共交通企业应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打造智慧公交、智慧地铁,利用智能手段提供出行信息、拓展生活服务。共享融合交通大数据,建设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方式、全流程的智慧绿色出行。
因此,如何让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更贴合大家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绿色出行率,也将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智慧交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途径
当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时,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时代已经逼近。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爆发期,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融合发展,正成为智慧城市中移动的“神经元”,加速改变城市交通。
在智能网联时代需要将智能汽车与移动出行生活的各个要素进行融合、真正地推动智能网联产业生态的建立,才能构建绿色环保、互联高效的低碳出行生态。
北京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加快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位于亦庄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勾勒出未来出行的模样,也通过另一个角度寻找碳排放减量的实现路径。据了解,在示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329个智能网联标准路口,常态化开展测试和商业化服务的各类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约300辆。
建设效果已实现单点自适应路口车均延误率下降28%,车辆排队长度下降30%,绿灯浪费时间下降18%,4条双线干线绿波道路车均延误减少16%以上。
智能化为绿色化提供支撑,绿色化为智能化提供舞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结构调整、交通运行管理、交通设备智能低碳等目标,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过程也是智能交通深度发展应用的过程。
因此,在实现双碳宏伟目标下,智能交通行业将迎来一波新的发展机遇。